書 名:私立北京輔仁大學192-1950理念、歷程、教員
作 者:柯博識(Jac Kuepers)
譯 者:袁小涓
出版者:輔仁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7年9月
售價:300元
近年來台灣高等教育迅速發展,不僅是大學和學院數量成長驚人,每所大學也強調其特色以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在發展一所大學特色的同時,也為了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保有方向和目標,大學必須回歸本源,探求學校是如何產生及其在創辦背後的最初理念。
輔仁大學在院、系數量和學生人數上均有成長,並曾經歷一次內部結構的重大改變,即是從三單位的聯合大學完全整合成為單一的行政組織。值此重大轉變時期,最基本就是要瞭解學校本身發展的過程,以作為全面進步的基礎。
因此之故,深感有必要瞭解輔仁大學第一階段在北京創辦的原始理念與特色,特別是自1933至1950年間聖言會經營時期。由校史室、歷史學系和聖言會共同組成一個委員會賦予我蒐集資料的任務,尤其是聖言會的檔案。從羅馬的聖言會檔案取得基本資料,其餘資料則是取自北京師範大學等地所典藏的輔仁大學檔案,我將這些檔案資料建構出1925至1950年北京私立輔仁大學簡史。這不算是歷史專業研究,而是作為記錄由中國天主教知識分子創辦、天主教會透過本篤會和聖言會傳教士所組成,以及由中西方教授共同經營這個偉大事業的故事。這段歷史是以倡議和管理這所大學的天主教教會人士的角度寫起。重點放在輔仁大學的辦學理念,如何將想法付諸實行與負責執行者──即傳教士們的描述。
我非常感謝聖言會開放羅馬聖言會總會的檔案和位於伊利諾州台克尼的芝加哥省會資料。我也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提供「研究學人」的機會讓我留在北京並且獲得北京輔仁校友會的熱心支持。台北輔仁大學校史室從一開始便大力支持並提供蒐集資料、翻譯、編輯和籌備出版的協助。
也許這個故事能激勵輔仁大學更進一步發展並成為中國和西方文化交流的模範。最後,但願傳教士宣揚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思想種籽」──一個充滿正義和愛的新天地──永留在中國的青史上。
~聖言會神父 柯博識 2006年1月6日
................................................
不一樣的報告--敘事性結構的史料紀錄
為校史室即將要出版的《私立北京輔仁大學1925-1950:理念、歷程、教員》這本書撰寫導讀,是毛遂自薦的結果。它的原因是多重的,一來是要對本書作者、我敬重的柯博識教授歷時四年多努力的成果致意,其次則是因為先前我已答應為其挑選插圖照片,而有了先睹該書的機會。再來實在是因為作者在整個撰寫過程中,我們曾經多次就如何將豐富的資料熔於一爐,以便讀者在閱讀時能理解其脈絡,以及與校史室一系列研究叢書出版之關係交換意見。最末則是希望藉此說明,邀請更多的教育或教會史研究的學者,以及有興趣的相關研究人員,能繼續加入及承接輔仁大學校史多元研究的工作行列。
雖然作者在序言中指出,本書之撰寫,原來祗是為「校史室」成立了蒐集「聖言會」(the Society of Divine
Word)於1933年北京時期接續「本篤會」(the Benedictines),負起營運、管理責任有關檔案資料蒐集的委員會紀錄報告。期間作者曾親赴羅馬聖言會總會、美國伊利諾州台克尼的芝加哥省會,蒐羅檢索大量的資料。復於兩年前以研究學人身份留滯北京,並獲得「北京校友會」多方協助。在此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終於完成這本書。雖於他在序言中自謙:
...不算是歷史專業研究,而是作為記錄由中國天主教知識分子創辦,天主教會透過本篤會和聖言會傳教士組成,以及由中西方教授共同經營這個偉大事業的故事。
但是作為一位先睹本書的讀者,不得不說,這本書讀起來不但有故事書情節起伏的興味,更有研讀史料豁然開朗的感覺。
天主教輔仁大學的歷史,本來就不能以單純的一所大學歷史視之。在北京短暫的25年間,她的創辦過程、她所建構的理念、她的運作方式、她展現的成就甚至她被整併的命運;及至1961年在台灣復校的始末,都與中國近代史及教育事業有著莫大的關係。要瞭解當代國家社會對教育的規畫、知識分子的想法,以及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觀瞻,甚至是較欠缺的天主教教會立場的陳述,都可以在輔仁大學的歷史中一窺究竟。
輔仁大學校史室於2001年出版的《北京輔仁大學大學創辦史—美國本篤會在中國(1923-1933)》,是首次將天主教教會人士倡議開辦大學的理念詳細描述的出版。而這本書則是站在這個基礎上,以一個接續執行者的角色,陳述如何以中國文化為主體,將一個稚嫩的教育體扶助成長的過程,並將總體影響的結果做一個小結。本書正式內容共分七章,與作者在最末撰寫之「結論」、及檢具之「附件」和「參考資料」實際上共有十大部分,包括了極有內涵的史學洞見及史料上的價值。
本書以《私立北京輔仁大學1925-1950:理念、歷程、教員》為名,可見作者主要欲將核心架構在三個面向的探討上:
第一、 天主教會開辦教育的理念。
第二、 以不同於「官方」(指教育主管當局、學校行政組織),或受教學生(校友)之立場,說明北京輔仁大學創設、運作之過程。
第三、 所謂「教員」(見本書第九部分:附件),是作者耗費相當多精力的蒐集,以及經過系統整編核對的珍貴人事資料及簡介。由這些羅列的教員陣容,有別於以往諸多的「描述式的說明」,而得以純粹的史料數據、客觀地瞭解輔仁的人事運作規模。同樣以史料直接呈現的方式,也在第七章「輔仁大學的財務與校地」中出現,此兩大章節對校史室及天主教史研究人員非常具有價值。
就全書的架構來看,作者堅持以完整的觀點帶入,首章他由「中國天主教知識分子的倡議和本篤會的文化使命」為主體,以鳥瞰的方式先予交待,並呼應《北京輔仁大學大學創辦史—美國本篤會在中國(1923-1933)》一書之脈絡,以一位兄弟修會會士的觀察,在第一章的結論中給予雙方(中國知識分子及本篤會)極高的評價,他說:
他們各自因背景不同,對建校一事也有不同的想法。但是雙方的共同點是改革崩解中的文化,同時並非簡單的拋棄或替換舊有的文化,而是要發展過去好的成分,還要傳播新、舊教育觀念。雙方也同意,公教會在它的福傳工作中,表現出對傳統與對普世知識和價值尊重的精神,有益於中國社會的革新。
第二章,為作者以《美國本篤會在中國(1923-1933)》資料為主軸,並參酌《輔仁年刊》(Bulletin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輔仁通訊》(Fu Jen News Letter)說明1925至1933學校創辦的過程。本章後之「附錄二」〈美國本篤會創設北京公教大學宣言〉,可做為直接理解本篤會辦校理念之直接史料。本章可以做為《美國本篤會在中國(1923-1933)》一書的大綱來閱讀。
第三章為首次將「聖言會受邀接管輔仁大學」的原委,及背景系統說明的篇章。引用了許多直接檔案報告之內容,在故事敘事的發展中,我們看到了聖言會如何在人力、物力均未完備的狀況下,會士們如何以服從接受挑戰,和賦予學校本身獨特的天主教形象而努力的歷程。
第四及第六章,是作者在理解及彙整大量佐證資料之後,對1937年至1945年日軍佔領期間,聖言會如何以一所國際性大學的身份,以德日同盟的關係在北京保持運作,穩定成長,並獲得四大名校之美譽的實質內涵的描述。兩個章節的研讀,將使我們瞭解到,天主教會如何與師生站在一起,悍衛學術自由,以卓越的學術成就服務社會百姓成功的典範。第六章關於「輔大生活的點滴」讀來令人趣味盎然,讓我們對輔仁的生活及校風油然升起一種嚮往之情,而這正是輔仁歷史的特色之所在。
第五章近90頁,為本書份量最重的一章,主要陳述1946至1950年間有關學校主權的爭議過程。這個部分的處理,作者多以直接引述報告檔案、會議紀錄的方式呈現,嚴謹的遵守史料的寫作風格,少有臆測之言。如能細讀本章,將對天主教會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守教會及個人的信念,在實際行事中又如何應對詭譎多變狀況的過程有深入的瞭解。
對於「結論」,個人認為最值得反覆精讀,因為這裡是作者全盤的反省。他從客觀的、不同的角度,包括:教育的、純粹商業的、歷史的、文化的以及中國共產主義的關係加以條分縷析,顯現他的史學洞見、素養以及充滿希望的開放觀點。
天主教會的「大公精神」(Catholic),在北京輔仁的創辦過程及運作中無處不顯現,會士們在堅持、協調與服從中則彰顯出信仰的光輝。輔仁大學的校史多年來逐步的彙整,以及系列的、相關人物的叢書出版,在史料的蒐集上已日趨完善。除了可讓輔仁的師生,有豐富完整的歷史參考資料,得供教學研究之用外;最重要的是可供日理萬機的行政首長諸公們,於擘劃未來、追求卓越發展之際,較之於他校有更堅實穩固的磐石作為基礎,一如作者在「序」中驥望之言。相信熟悉輔仁大學的歷史,將讓每一位讀者深刻的體會到信、望、愛的真諦與價值。
~輔仁大學進修部哲學系 吳瑞珠 2007年2月25日
序
不一樣的報告──敘事性結構的史料紀錄
第一章 中國天主教知識分子的倡議和本篤會的文化使命1912-1925
前 言
英斂之與知識界中的福傳
馬相伯和他的教育理念
創辦一所公教大學
香山的輔仁社:北京公教大學的先鋒
建立北京公教大學的具體步驟
美國本篤會的文化使命
高等教育和本篤會士
本篤會士與西方文化
本篤會士面對北京公教大學的建立
結 論
附錄一 馬相伯、英斂之上羅馬教宗請興學書
第二章 美國聖文森本篤會創設北京公教大學1925-1933
北京公教大學的前身1920-1925年
大學的命名與目標
輔仁社(麥瑪納國學專修科)1925-1929
1929年北京公教大學:往前的大跳躍
1931年北京公教大學准予立案
學生運動
大學的提昇
附錄二 美國本篤會創設北京公教大學宣言
第三章 聖言會受邀接管輔仁大學1933-1937
輔仁大學轉移的決定
聖言會簡介
聖言會傳教士的修道和傳教理想
輔仁大學的需求與聖言會士
聖言會掌管輔仁大學
經營大學
輔仁大學的人事問題
成立北京公教大學的理由
學生活動
結 論
第四章 日軍佔領時期1937-1945
1937-1938年輔仁大學的發展
中國天主教大學的理想
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理想的實現
輔仁大學教育理念和陳垣的落實
輔仁大學的教育特色
輔仁大學的整體情況
抗日活動
輔仁中學的抗議活動
輔仁大學的抗日政治活動
結 論
第五章 戰後的新開始和主權的爭鬥1946-1950
第一部份:戰後的新開始
新任的校務長
新政策
具有天主教特質的大學
權力與責任
住宿費引發罷課風潮
教 員
撤退的準備
第二部份:管理權的爭取
共產黨人士滲透於學生之中
爭奪輔仁大學的控制權
1949年1月31日共產黨人士接收北京
氣氛的轉變
社會輿論對於輔仁大學的看法
陳垣校長的觀點
新的行政團隊
教會是否應該繼續支持輔仁?
共產黨統治後的第一個學期(1949年夏天)
最後的學年:1949至1950年
新人民法庭
補助學校的條件
一個新的校董會能解決危機?
政府接管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
聖言會在「新輔仁」的情況
芮歌尼神父被捕入獄
第六章 輔大生活的點點滴滴
輔仁大學的校舍
輔仁大學學術活動
漢學研究處(The Bureau of Sinological Research)
翻 譯
天主教中文百科全書
微生物學實驗室
人類學博物館
陳緣督:中國基督宗教藝術
輔仁大學學生活動
公教進行會
傳 教
學生的文學活動
賑濟工作
輔仁大學社會服務部
話劇在輔仁
平劇社
管絃樂隊
輔仁足球隊
紫星隊
校友會
第七章 輔仁大學的財務與校地
1. 財務狀況
甲.在美國為輔仁募款
乙.北京輔仁大學的財務情況
丙.投 資
A. 商船「利公號」(Lee Kung; S.S. Cordova)
B. 「北京四川旅行社」
C. 天津的北洋印刷廠
D. 投資策略的結論
2. 輔仁大學校舍和用地
北京輔仁大學土地財產資料
結 論
從不同角度的評價
從中國歷史的觀點評價
天主教輔仁大學在中國文化中的義意:與傳統儒家的關係
與中國共產主義的關係
附錄:輔仁大學重要職員與外籍人士
輔仁大學重要職員姓名索引
參考資料
執行:輔仁大學校史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