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中
「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東西方對話的初啟與開展」已於2010年4月19日至22日在台灣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舉行,本次會議不僅延續1983年利瑪竇來華四百週年國際學術會議的主軸思想:「中西文化交流」,並將其延伸至天主教在華傳播的各種層面,以「東西方對話的初啟與開展」為主題。在時間跨度上,我們不限於明末清初時期,還一舉延伸至今,在探討的範疇方面,亦橫跨哲學、歷史、宗教、科學、文化、教育、政治等不同領域。
本次會議子題如下:
(1)利瑪竇思想與中國文化的對話。
(2)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
(3)中國天主教思想的在地化與全球化。
(4)利瑪竇以來的中文教會著作。
(5)利瑪竇以來的政教關係。
(6)羅馬教廷與中國。
(7)震旦、輔仁、津沽、復旦四所大學的教育理念。
(8)達爾文進化論與德日進創化論的對話。
在本次會議中有:
一、五次主題演講
首先是在4月19日開幕典禮結束後,由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作主題演講。他的講題是「From Nestorius to Matteo
Ricci: On Incultu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黎校長認為在談到基督信仰「適應」中國文化之前,必須先認清自己的信仰本質。他比較唐朝景教與明末利瑪竇的傳教概念,他認為利瑪竇抓到了信仰的核心,而從景教的文獻看,他們似乎在翻譯問題上,太向佛教道教靠攏。
然後是4月19日下午,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的教授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講:「中歐之“間”」,鐘鳴旦是耶穌會士,雖然年紀不大,但在研究中國天主教史的明末清初時段,鐘神父著作等身,並且作了非常多史料的蒐集整理,以及研究方法方面的著作。這次他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將耶穌會士帶給中國的實際影響,以及中國帶給西方,我們從未想過的影響,介紹的淋漓盡致。藉由這樣的介紹,鐘鳴旦再次強調了「關係」中的中國天主教歷史。
4月20日早上,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的黃一農教授,以「e考據時代的天主教史研究」為題,再為大會進行了一場精采的專題演講。他二十年來鑽入了浩瀚的「集」部書及地方志中,爬梳出了前人未曾聯繫起來的史料,不但增加了歷史研究的廣度,更增加了歷史研究的深度,透過他的演講,我們可以看到更細緻的中國天主教徒的網絡,以及這個網絡的發展。
4月20日下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沈清松教授,以「Theory of Soul and Theory of Human
Nature」為題,為我們進行了主題演講。與前兩位講者不同,沈教授以哲學的視角,觀察明末清初的中文天主教書籍翻譯及改編的情形。藉由這些翻譯及改編,傳教士們一方面向中國介紹了西方靈魂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了解了中國的性理之學,並在這種了解中,達到了中西思想交流的目的。
4月22日早上,是由教廷社會科學院的秘書長Marcelo Sanchez Sorondo主教,為我們作主題演講。講題是:「Creation
and Evolution」,在冰島火山灰影響全歐洲空中交通的情況下,Sanchez主教在4月21日準時抵達台灣,馬不停蹄展開各地的拜訪行程,並在4月22日早上到達輔大。這次會議的主題之一是有關達爾文進化論與德日進創化論的對話,這場主題演講提綱契領的介紹了教會的基本看法。
藉由這些主題演講,我們對於天主教在華傳播有了更廣泛的了解,更深入的認識。我們看到了宗教活動與文化交流中多種層面的呈現。特別是鐘鳴旦、黃一農及沈清松的主題演講,雖然包含神學、哲學、歷史及文學等不同範疇,但他們都自然的將對象放在人與人的關係,我與他者的關係中,相信這不但是天主教歷史研究的主要趨勢,也是評估現實教會的重要依據。
二、兩次展覽
為了配合這次的學術研討會,因緣際會同時在輔仁大學有兩個展覽。一個是「利瑪竇時代及其友人書跡展」。展品大部份由專精於明清人物墨跡收藏的「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在輔仁大學天主教文物館展出。展品中有徐光啟、魏學濂的墨跡,亦有一幅吳歷的山水畫,此外還有大批與天主教親近的明末官紳如葉向高、王家植等人的墨寶。不論是喜歡書法藝術或是專精明清人物的學者,這都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展期至5月15日截止。
第二個展覽是「Between Science and Art:The Flora and Fauna of China
and Asia in the Eyes of Michel Boym」。輔仁大學華裔學誌漢學研究中心,特別邀請波蘭的著名漢學研究專家Edward
Kajdanski教授,帶著他所模繪的卜彌格(Michel Boym)畫作來到台灣展出,展覽會場在醫學院大樓三樓。卜彌格是明末耶穌會士,曾擔任南明使臣返回歐洲,在中國及亞洲的長短旅程中,將所見的風景及新奇動植物繪圖,以後大量為基歇爾(Athanasius
Kircher)放在他的《中國圖說》中。卡丹斯基教授的模繪,令人有今古交錯的感受。
三、與會學者
這次參與會議發表論文的學者,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個區塊,一塊是台灣本地的學者,一塊是大陸港澳的學者,另一區塊是歐美學者。我們特別向其中高齡的梁作祿神父(Angelo
Lazzortto)、沙百里神父(Jean-Pierre Charbonnier)致意,他們不但關心中國天主教歷史,同時也長期參與了中國教會工作,也在培育中國教會人力方面持續努力。另外這次會議也幾乎將歐美中國天主教史的研究者一網打盡。國際知名的Robert
Entenmann、Paul Rule、Agostino Giovagnoni皆來與會發表論文。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研究中心的吳小新主任,是大會特邀的貴賓。令人意外的冰島火山的爆發,迫使數位歐洲學者取消了來台行程。其中包括知名的Claudia
von Collani、R. G. Tiedemann等。來自利瑪竇故鄉Macerata大學的Poli教授,在他給主辦單位的信中,表明他用盡一切方法,但最後仍必須取消行程。他的缺席,可以令人回憶過去歐洲來華傳教士的艱辛。
台灣學者中,知名的古偉灜教授、王成勉教授擔任主持人,他們同時也為大會提供精譬的論文。房志榮神父、張振東神父雖然年高,但仍精神抖擻的主持會議發表論文。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徐光台教授,在整理史料後介紹了謝肇淛與利瑪竇的關係。劉千美教授隨夫婿一同自多倫多來台參加大會,也以其美學專長在論文中介紹了傳教書籍的圖像。前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杜筑生,現任駐教廷大使王豫元,甫自梵蒂岡中文電臺退休的江國雄皆是座上嘉賓,非常認真的參與會議。
港澳地區的參與者,有香港聖神研究中心的溫順天、林瑞琪及柯毅霖,中文大學的邢福增、香港大學的馮錦榮及浸會大學的羅秉祥,澳門理工學院的李長森及崔維孝等人。
大陸方面較年長的學者有許明龍,他對於17、18世紀的中法文化交流有豐富的知識,任延黎、王美秀夫妻檔是有名的中國天主教相關問題專家。上海大學文學院院長陶飛亞長期關注基督教近代在華傳播問題,對類似問題有研究的是山東大學的胡衛清、劉天路。北京大學的孫尚揚和浙江師範大學的徐海松,都是對於耶儒交談學有專精的學者,韓琦是一位勤跑歐洲蒐集中外天主教史料的學者,張先清近年以他對閩東地區天主教的研究,深受學界肯定。人民大學的吳莉葦教授是近年傑出的研究禮儀之爭的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劉國鵬,是中國史學界中第一位用傳信部資料研究剛恆毅的人。更多年輕的學者開發了新的史料,採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是實地從事田野調查,或是掌握更多語言能力,都令人看出這個研究領域的欣欣向榮。或許是兩岸關係的緩和,此次大陸學者來台基本上算是順利,但仍有浙江大學的戚印平在赴台前一刻,仍未拿到入台許可,以致必須取消赴台。
四、會議評估
從去年開始到今年年底,在世界各地一共有22個紀念利瑪竇去世四百週年的活動。輔仁大學在4月19日至22日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一種平實的方式,非常深刻而徹底的探討了利瑪竇傳教活動的各個層面,並由此延伸到明末迄今的福傳活動,乃至於現實世界中,天主教在華傳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這可能是所有紀念活動中唯一具備如此深度及廣度的。
輔仁大學是華人地區唯一的宗座大學,教廷對於這次學術會議的舉行也相當重視,派了教廷文化委員會秘書長Don Barthélemy
Adoukonou蒙席前來出席。Adoukonou蒙席準備了一份五千多字的講稿,以他非洲人的觀點,同情的理解了16世紀利瑪竇的傳教活動。教廷駐華代辦陸思道蒙席也代表教宗向大會致賀,年邁的單樞機親筆寫了他的講詞,這段講詞已登在上一期的天主教週報。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王豫元、義大利駐台北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代表Maria
Palma也都精心準備了賀詞。稍有遺憾的是,如同1983年利瑪竇來華四百年的國際研討會時一樣,教廷並未派遣更高階的教會代表來台出席。教廷前國務院院長,現任樞機團團長Sodano樞機主教,曾親向大會表達遺憾不能來台,大會在開幕典禮時宣讀了他的書面賀詞。
在全部的過程中,另有三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活動。第一件是4月19日下午利瑪竇銅像的揭幕。這個利瑪竇銅像由耶穌會中華省贈送,身著儒服,高兩公尺的銅像,從今以後矗立在輔大利瑪竇大樓的西側。當天稍早,義大利導演Gjon
kolndrekaj製作的《利瑪竇‧龍之國度的耶穌會士》紀錄片在台灣首映,4月20日,同樣的影片也在國家圖書館播映。另外,教廷駐華代辦及義大利駐台北代表,4月21日在教廷大使館,為與會學者舉行了歡迎晚宴,為大部份的與會學者言,這是相當新奇的經驗。
我們期望這次會議的舉行不僅是學術的研討,也期望藉由學術的討論,對於東西文化的接觸、基督信仰與中華文化的融合,中國天主教教會的現況,能產生現實的意義。藉由中外學者專家五場主題演講,七十三篇論文發表,四天超過五百位與會者的熱烈參與,大致來說,這樣的目的應已初步達成。這是一次相當成功的會議。
| Back
|
|